东城区方家胡同41号院,工人凿开外立面墙体后,露出一扇精雕细刻的石窗,该院为原“古刹白衣庵”所在。昨日,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称,近期在进行胡同整治工作,石窗是刷墙时的“意外收获”,接下来,将联络文保部门对其文物价值进行评估。
翻新墙体惊现古窗
方家胡同41号,院内杂居着50余户居民。附近居民都知道,在“文革”以前,这里原本是尼姑庵,面朝胡同的墙就是山门。
昨日,山门横石上雕刻的“古刹白衣庵”五个大字,依然清晰可见。山门东侧,统一粉刷过的灰色墙体凿开后,露出了一道拱形石窗。窗上刻有六瓣雪花状的花纹,雕工精细,古色沧桑。相关照片在微博上发布后,网友点击过万,盛赞古迹精美。
昨天下午,一名工人拿着凿子,小心翼翼地凿动山门西侧的墙体。工人称,他们为街道办雇佣,前天,他们翻新胡同墙体时,挖开了那扇石窗。之后街道领导要求施工时谨慎操作,不要破坏墙体的原貌。
“古刹白衣庵那五个字,原来就有。石窗是刚发现的,我们住了这么久,都不知道墙上有这个。”居住在该院的戴先生说。
院中仍见雕梁旧迹
戴先生称,白衣庵始建于明代,古刹坐北朝南,原有山门三间,四层殿宇及跨院。前殿有三间,正殿有五间,东、西厢房各三间,后院还有殿堂三间,正殿原来有许多大佛像。
“我们小的时候,这里是一个大院子,附近小孩都上这来玩。”戴先生说,“文革”后,古迹被毁,僧尼四散,随着居民繁衍、房屋加盖,原来空旷的四合院合成了大杂院。
东城区房管部门管理方家胡同段的办公室也在院中。管段的赵先生称,新中国成立后,庙产收归国有,房产划分给民政、残联、假肢厂等几家单位的职工居住。赵先生称,住户的增加,并未改变尼姑庵的原有格局和建筑主体。
记者昨日在院中看到,中殿的后檐上,仍能看到蓝漆为底的雕梁。东侧厢房的瓦房上,翠绿的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曳。中殿东前侧,平房之中立着一棵古柏,枝叶仍然葱茏。“原来东侧还有一棵柏树。”戴先生说。
据院中居民介绍,新中国成立后,原白衣庵的尼姑王云及其弟弟王君和于大姑、于二姑姐妹等人后来也住在院中,数十年前相继去世。“姑子们一般不和院里的人说话。王君爱养花,有一次,我看到他在院里打理一坛君子兰。”戴先生说。
胡同整治现“意外收获”
就方家胡同41号院墙体翻新一事,安定门街道办城建科陈科长昨日没有接受采访。该科另一工作人员介绍说,发现墙体是在前天,当时他们让工人将墙面凿开,发现雕有花纹的石窗,事后他们联系了周边居民,对白衣庵的历史风貌进行了回忆,以便加以恢复。
昨日,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市政科佟科长介绍说,该区7月开始进行胡同整治工作,主要内容包括重新粉饰墙体外立面,即“刷墙”。在制定方家胡同的整治方案时,他们并不知道墙体外立面上有石窗,街道办也只说是老住宅,该院也没有列入文保单位。
佟科长称,“刷墙”时,按正常工序,工人将原有的墙皮剥开,石窗随之露脸,“这是意外收获”。因“刷墙”不涉及房屋结构改造,也担心毁坏原有的墙体,他们将立即停工。接下来,将联系文保部门,对该处进行研究,评估文物价值。“是恢复原貌还是进行修缮,还要相关部门认定后才能确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