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媒谈《一九四二》:是面镜子 知中华民族振兴
[ 2012-12-12 15:41:00 | By: 孤独求败 ]
 

 美国《国际日报》11日刊出社论说,中国电影导演冯小刚说,《一九四二》对于青年的意义重大,因为“《一九四二》是一面镜子,我们可以照见自己”。看过《一九四二》,才更会理解走过苦难而生存下来的民族是坚韧和伟大的,才更会体会今天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多么难得,才更会领悟到中华民族振兴的现实和深远意义。

  文章摘编如下:

  冯小刚导演的《一九四二》正在中美两国的各大影院热演。影片描述的是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。关于这场饥荒,已是鲜有人提及,几在历史的记忆里淡忘。因为人生所经历的苦难实在太多,若不学会淡忘伤痛,我们会没有勇气迈开前进的脚步。

  但伤痛中浮现的温暖和坚强又必须被铭记,不然我们无法点燃生活的希望。在奔向小康社会的今天,重温1942年的这场灾难以及灾难中的人性,会让我们警醒和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。

  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《温故一九四二》,对于读者和观众的观感,小说的名字或许更贴切。而这段历史,冯小刚用镜头以立体的影像方式呈现,显得更鲜活、更具冲击和震撼。影片风格冷静,近乎残酷地跟观众讲述那个不忍回顾的故事。

  1942年,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,此时河南大旱,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,外出逃荒。影片以两条主线展开,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,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,展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、愤怒和希冀;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这场灾难的淡漠和对人民的蔑视态度。

  编剧刘震云说,《一九四二》是一部没有态度的作品。但这部主创人员不带任何态度的影片里,有灾民的态度、有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官僚们的态度、有西方记者白修德和传教士的态度……而整个故事也表达着一个主题态度:麻木。

  面对卖儿卖女的生离死别,面对不断离去的亲人和乡邻,面对人在啃吃树皮,野狗在啃吃死尸的场景,所有的灾民都已经麻木。面对尸弃遍野、只有数字没有姓名的灾民,大大小小官员都已经麻木;面对日寇御敌无力,却在逃跑中抢掠奸淫的士兵也已经麻木……在那个无边的苦难和麻木中,片中的栓柱宁可去面对日本人的屠刀。

  灾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,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。比如花枝的拼死护犊之爱,佃户瞎鹿与教士安西满的乱世友谊,瞎鹿娘在灾难面前坚守着的人性底线。特别是影片最后,老东家牵着小姑娘越走越远的背影,和那句“叫我声爷,咱俩就算认识了”,让观众在悲怆中倍感温馨。

  “走下去,活下去。”这是影片《一九四二》海报上的宣传语。刘震云说,正是这些当时被漠视的灾民却拥有决定性的力量:“本片的主题是人,是千千万万的最广大人民,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,他们像大地和大海一样默默地决定着历史的走向。”

  导演冯小刚认为,《一九四二》对于青年的意义重大,因为“《一九四二》是一面镜子,在这面镜子里,我们可以照见自己”。看过《一九四二》,我们才更会理解走过这样苦难而生存下来的民族的坚韧和伟大,才更会体会今天这样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多么难得,才更会领悟到中华民族振兴的现实和深远意义。
 
 
发表评论:
载入中...
载入中...

时 间 记 忆
载入中...

专 题 分 类
载入中...
最 新 评 论
载入中...

最 新 日 志
载入中...

最 新 留 言
载入中...

搜 索

友 情 连 接
博 客 信 息
载入中...


更多